您好,歡迎來到儀隴縣植物油業有限責任公司!!
全國服務熱線:0817—8105666

2019年國內外稻谷市場形勢分析與展望
- 分類:公司新聞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19-03-14
- 訪問量:2
【概要描述】2019年是稻谷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年,種植結構調整初見成效,早秈稻播種面積下滑,三大稻谷品種最低收購價全線下調。
2019年國內外稻谷市場形勢分析與展望
【概要描述】2019年是稻谷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年,種植結構調整初見成效,早秈稻播種面積下滑,三大稻谷品種最低收購價全線下調。
- 分類:公司新聞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19-03-14
- 訪問量:2
2019年是稻谷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年,種植結構調整初見成效,早秈稻播種面積下滑,三大稻谷品種最低收購價全線下調,早秈稻市場行情整體好于往年。國際市場上,大米供需持續寬松局面,國內外價差寬幅波動,對國內大米市場沖擊力度不減。后期隨著中晚稻的陸續上市,市場供需形勢進一步寬松,稻強米弱、新強陳弱格局或將更加凸顯。
稻谷種植結構調整優化初顯成效
隨著生產形勢的發展,我國稻谷生產結構性矛盾突出,總產量相對較高,但是普通稻和優質稻比重失衡,普通稻產量高,市場需求量有限,優質稻產量低,市場需求量大。稻谷最低收購價的下調,有助于生產結構的進一步優化,從重數量向調結構轉變。《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(2016-2020年)》提出稻谷生產結構調整要鞏固北方粳稻產區,穩定南方雙季稻生產,擴大優質稻種植面積,促進提質增效。到2020年,水稻面積穩定在4.5億畝,優質稻比例達到80%。
隨著種糧比較收益的變化以及玉米臨儲收購政策的取消,糧食品種間的種植結構調整出現較大變化,東北粳稻替代玉米種植,南方秈稻產區一季稻替代雙季稻種植,據預估2017年我國稻谷播種面積約4.58億畝,同比增加202萬畝,增幅0.44%。分品種看,早秈稻播種面積穩中下降,中晚秈稻播種面積相對持穩,粳稻播種面積增加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17年我國早秈稻播種面積8195萬畝,同比減少235萬畝,減幅2.8%。
今年南方早秈稻播種以來,陽光、雨水相對較好,大部地區氣候適宜,前期苗情長勢總體正常,但6月下旬后,南方產區遭遇持續強降雨,大片農作物被水浸泡絕收,早稻受災嚴重。總的看,雖然今年早稻受強降雨和面積調減雙重影響,產量出現下降,但由于粳稻播種面積增加較多,如果后期天氣正常,全國稻谷產量或仍將是個增產年景。初步預計2017年全國稻谷產量約20780萬噸,同比增220萬噸,增幅1.07%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17年早秈稻總產量3174萬噸,同比減少103.7萬噸,減幅3.2%;單產387公斤/畝,同比減少1.5公斤/畝,減幅0.4%。
最低收購價全線下調 政策市影響逐漸弱化
最低收購價政策實施十幾年來,對稻谷市場的影響十分深遠,稻谷市場一度成為典型“政策市”的代表。從2016年開始,稻谷最低收購價開啟下調模式,拉起改革的序幕。當年拿早秈稻試水,最低收購價較上年下調40元/噸,跌幅1.48%。2017年政策改革繼續發力,三大品種最低收購價同時下調,跟2016年價格相比,早秈稻下調60元/噸,跌幅2.26%;中晚秈稻下調40元/噸,跌幅1.45%;粳稻下調100元/噸,跌幅3.23%。這是自2004年最低收購價政策實施以來首次出現大幅調整的現象,調整后的稻谷最低收購價基本恢復到2013年左右的水平。
2003年以來,我國稻谷產量穩步提升,2015年達到2.08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。在十二連增的背后,最低收購價政策托底稻谷市場價格,從2004年到2016年的十三年時間里最低收購價上漲了一倍,帶動稻谷價格穩步走高,而終端大米價格受市場供需主導,價格漲幅低于稻谷價格漲幅。稻谷與大米價格的雙軌線運行,導致稻強米弱格局逐漸形成并發展為常態。原料采購成本高企,終端大米價格低迷,兩頭擠壓導致大米加工企業利潤下滑嚴重,基本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狀態,近兩年行業開機率下降嚴重,米企倒閉及轉型引發行業大洗牌。最低收購價的下調,逐漸弱化稻谷政策市的影響,或將對緩解稻強米弱的市場格局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。
稻谷市場新強陳弱格局未改
8月份新季早秈稻收購正值高峰期,市場收購主體多,競爭激烈,行情明顯好于往年。相比較陳糧市場上,主要受拍賣行情主導,弱勢格局短期難有改觀。目前新季早秈稻價格高位企穩,主產省多地價格均在托市價上方運行。因前期各類主體積極入市,今年早秈稻社會收購量同比明顯增加,截止到8月底,僅有江西和湖南兩省啟動托市收購工作,政策性收購量下降幅度較大。據國家糧食局數據統計,截至8月25日,主產區早秈稻累計收購563萬噸,同比減少35萬噸,減幅5.85%。其中江西省收購276萬噸,同比增加19萬噸;湖南省收購125萬噸,同比減少27萬噸。收購量下降的原因,一是早秈稻政策性收購范圍小,收購進度慢;二是隨著早秈稻市場行情轉好,農戶惜售心理增強,售糧進度較往年變慢;三是普優稻谷價差拉大,優質稻優質優價特征明顯,企業采購重質不重量。
目前距離新季中晚稻大量上市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,當前中晚稻市場整體處于青黃不接時期,購銷仍以政策性中晚稻拍賣出庫為主。截止到8月25日,2017年累計投放2014年-2016年最低收購價中晚稻2609.25萬噸,成交171.57萬噸,成交率6.58%;累計投放2013年最低收購價中晚稻1894.18萬噸,成交441.92萬噸,成交率23.33%。總量約有超過600萬噸的陳季中晚稻分批次投放到市場上來。整體看,2013產中晚稻拍賣價格相對較低,成交情況要好于2014-2016年產中晚稻,也更受市場的歡迎。隨著大量政策性中晚稻進入市場流通,供應相對寬松,在需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,中晚稻偏弱格局難有大的改觀
國際市場大米供需持續寬松 進口壓力逐漸增加
據美國農業部8月份發布的供需平衡數據顯示,2017/18年度全球大米產量48259萬噸,總供給量60198萬噸,總消費量47907萬噸,期末庫存12292萬噸。大米產量、總供給量及消費量略低于上年度,但仍處于近年來的高位水平,大米庫存再創歷史新高,經測算2017/18年度全球大米庫存消費比高達25.66%,整體供需仍處于相對寬松局面。近年來我國逐步放開大米進口閘門,大米進口來源國增多,韓國、美國等紛紛加入對中國出口大米的行列。世界貿易組織8月21日發布消息稱,美國申請調查中國針對大米關稅配額的使用問題。美國認為中國未充分使用應有的關稅配額,違反在WTO的承諾,令美國及其他國家的出口谷物獲得的中國市場準入有限,傷害了美國的農產品出口。2017年中國大米進口的關稅配額量為532萬噸,配額內關稅3%,配額外關稅65%(最惠國),普通國180%。近三年我國大米年度進口量300多萬噸,尚未達到配額使用量上限,因此成為美國對華攻擊的借口。由此可見我國大米進口壓力重重,不僅面臨國外低價大米的競爭,還面臨行政施壓的風險。
國內外價差拉大 進口大米沖擊力度不減
2017年東南亞大米出口報價大幅上漲,大米庫存處于低位和需求強勁是催生大米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。據國際水稻研究所統計,全球前五大大米出口國印度、巴基斯坦、泰國、越南和美國的大米庫存總量約為2900萬噸(2012年曾達到4100萬噸高位),為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。需求方面,根據USDA預測,由于孟加拉國遭遇嚴重水災等因素,2018年全球大米貿易量預估值增加至4230萬噸,處于有史以來第三高位。8月份隨著東南亞新季稻米陸續上市,主要出口國大米出口報價開始出現回調趨勢,較前期高點略有下降。截止到8月23日,泰國100%B級大米FOB報價407美元/噸,較年初漲16美元/噸,較年內高點跌70美元/噸;巴基斯坦破碎率5%大米FOB報價395美元/噸,較年初漲58美元/噸,較年內高點跌15美元/噸;再加上人民幣不斷升值,我國進口大米的進口成本逐漸降低,國內外大米價差有擴大趨勢,進口米的價格優勢比較明顯。據海關總署2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,7月份我國進口大米28.05萬噸,同比增加13.19萬噸,增幅高達88.73%;1-7月累計進口大米240.27萬噸,同比增加26.11萬噸,增幅12.19%。預計2017年大米全年進口量將超過去年353萬噸的水平,再創歷史記錄。
中晚稻即將上市 后期供需形勢趨于寬松
8月末江南大部分晚稻處于拔節期,華南處于分蘗期,海南局部進入乳熟成熟期。東北、江漢、江淮西部和西南地區大部分一季稻處于抽穗開花至乳熟期,四川盆地進入成熟階段,江淮和江南東部一季稻處于孕穗至抽穗期;全國一季稻一類苗比例為32%,中晚稻生長形勢整體較好,如果后期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,中晚稻豐產可期。目前南方中秈稻已經零星上市,價格低開,預計大規模上市要到9月中下旬。后期隨著新季中晚稻大量上市,稻谷市場供需寬松局面將進一步增強。進入9月份后,隨著天氣轉涼貿易商備貨量增加、大中專院校開學集中性消費增加、中秋國慶雙節臨近,食品廠消費用量也將有所增加,將會刺激大米走貨量提升,米價或將有短期回升趨勢,長期來看,我國稻谷庫存高企,政策性稻谷拍賣底價偏高,去庫存壓力依然較大,米價缺乏上漲的基礎,市場關注焦點將逐步轉移到新糧市場上來,稻強米弱、新強陳弱格局或將進一步凸顯。
稻谷市場改革的步伐已經邁出,2017年“稻”路依然艱辛。稻谷種植結構調整、最低收購價下調、臨儲拍賣加快去庫存等問題仍需要時間去見證效果。陣痛期過后,必定迎來市場的春天!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熱門產品推薦